一、突厥是楊堅在位時派高颎和楊素打敗后歸附隋朝的,楊廣不過是巡視北方而已!
二、關于關隴勛貴,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臺!鴹顖詣萘Φ尼绕,則直接導致了關隴集團的衰落與滅亡。楊堅代周,其政權中人物已擺脫了“關中本位”之限制,關隴集團在楊堅代周之后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此外黃永年也認為關隴集團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
三、楊廣軾父后棄置剛建好的大興城(長安),役兩百多萬人修建號稱小長安的洛陽一來是軾父的心理陰影二來是游玩所需,洛陽剛建好就馬上役一百多萬人疏通河渠!以備下揚州之用!
四、對大運河的開鑿,客觀地說確實楊廣確實有很大的功勞,但是
1、百科里說得很明確:隋的開河,只是將若干自然河或舊溝連成一氣。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朝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
2、此外楊廣動機不純,運通濟渠和邗溝剛一貫通,楊廣便乘龍舟率領皇后嬪妃、百官大臣、僧尼道士和大批軍隊,揚帆啟程到江都來游玩了。而且,他還三次循著運河巡游江都,這不能不讓人抓住“隋煬帝—運河—江都”這條線索不放。
3、明人袁于令《隋史遺文》說:“秦政之筑長城,為防胡計,非為游娛也。開河之役,誠有功于后人,若論楊廣,則只為流連之樂耳,未可與秦王并也!鼻厥蓟手L城為國防,隋煬帝開運河只是為了玩樂。前者永垂不朽,后者遺臭萬年。
4、這種看法確實有確鑿的正史史料佐證,楊廣巡游江都的奢華浪費的確十分驚人!端鍟酚涊d,早在大業元年(605)三月下令楊素營建東都的第二天,隋煬帝即發布了“巡歷淮!钡脑t書:“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言(正直的話)!卑嗽率迦占撮_始了第一次巡游,因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的直接主觀目的,確實是為了大規模巡游。隋煬帝巡游江都,乘船者總數最低限度的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50天后,最后一條船才駛出。兩岸挽夫牽引前進,共有挽船士8萬余人。南巡船隊和兩岸士兵總計在二三十萬人。沿途獻食從役者每天都在十數萬眾。佳肴豐盛,“后宮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作黃旗三萬六千人儀仗,皇后儀仗隊、百官儀服很豪華。讓州縣采辦羽毛,地方官叫人民捕捉大鳥,四處網羅,幾乎殺完。州縣官上報民間歌謠:“天子造羽儀,鳥自獻毛羽!
五、關于科舉制,百科里說科舉萌發于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隋文帝楊堅即位以后,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所以很抱歉,開創科舉制的是楊堅而不是楊廣。
六、三征高句麗充分證明了楊廣的無能和智力低下。楊廣第一次打高句麗派一百萬人親征,你說楊廣是搞笑還是蠢?后來自己發現錯了,停下來,命三十萬人帶百日糧食進攻,結果打到高句麗首都,沒吃的了! 餓得敗退,只剩幾千人。這種操作真是讓人目瞪口呆啊。第二次出征時出現了楊玄感叛亂,隋煬帝不得不抽出精力來對付他,最后楊玄感叛亂得到鎮壓,可是被楊玄感賑濟的百姓也全部被隋煬帝坑殺了。第二次征討高句麗再次以失敗告終。但是隋煬帝始終沒有死心,于是在大業十年時,隋煬帝再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誰知,三軍將士在到達涿郡時,相繼叛逃,隋煬帝為了對付逃兵,亮出了嚴厲的酷刑,可是他越是這般,將士們越是對他寒心,以致第三次征討高句麗再次失敗。
七、根據葛劍雄《我們的國家:疆域與人口》隋初為6000萬人,到隋末只剩下2500萬人。而戶數的對比更能反映出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隋初人口計有八百九十萬戶,而隋末僅剩下二百萬戶,少的六百九十萬戶人口去了哪里?百度說得很清楚:隋朝末年,統治者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 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起,計當時約百余支,遍及全國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卷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后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后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
八、看看楊廣北巡的歷史真相:突厥啟民可汗入朝來慶賀元旦,辭行時請皇帝北巡。初夏,煬帝調河北十幾郡鑿穿太行山,北達并州通車道,到赤岸澤。兩個多月山路通。煬帝到薊州,建筑御道三千里,寬五十丈。又發百多萬人增筑長城,西起榆林,東到紫河。尚書左仆射蘇威力勸,高、禮部尚書宇文闇、光祿大夫賀若弼說:“對啟民太好了!比齻大臣因此無辜被殺,蘇威連坐丟官,內史令蕭琮回家。煬帝出巡云中,逆金河而上,戰士五十幾萬,旌旗千里。宇文愷造觀風行殿,坐幾百人,可拆卸拼裝,車輪可以推移,修筑行宮可以拉走,周長一千二百丈,用布蒙外表。繪制彩畫,樓櫓齊全,胡人在御營十里外屈膝跪拜,不敢騎馬。
此外
一、應當注意征夫基本是壯勞力而不是小孩婦女老人!所以一千萬(雷曼說是三千萬)征夫背后死的人更多!
二、楊廣修長城居然是幫突厥人修的!
三、營建洛陽之前,楊堅剛修完大興城(長安)沒多久,而洛陽因地勢與關中相似而不及之,號稱“小長安”!
四、漢武帝花三十年時間擊敗匈奴,人口下降四百萬,已被后人稱為“窮兵黜武”!而楊廣十幾年時間人口下降三千五百萬?這已不是兩三代人完成的事,十八代還差不多!按楊廣的速度,再過十年隋朝人口就可以清零了!大家可以看下二戰,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死亡六千萬人,而楊廣在沒有戰爭的十幾年就死了三千五百萬人!不是暴君是什么?
五、并沒有證據證明李世民篡改歷史!
六、隋書是在隋史記錄基礎上由以剛正不阿、拼死諫言聞名于世的魏征主持修訂的,對楊廣也不泛贊譽之詞,堪稱公正修史、秉筆直書的典范!
請問拿什么來給“希特勒”中的“希特勒”評反?。!
隋煬帝楊廣,在過去的民間文學上,當然是被完全黑化的對象。所以現在歷史給他一些公正還原是應該的。不過,矯枉不必過正,也沒必要反過來就一定完全洗白。
簡單說,隋煬帝干的活兒,分為幾類。
第一類是目的好,操作也還湊合的。比如開創科舉。
第二類是目的好,操作也還湊合,但當時代價巨大。比如挖大運河,是功在當世,利在千秋。但是當世的代價太大,結果導致民怨沸騰。這種事兒,換作一個更加聰明的君主,或許會采取更加柔和的平衡手段,一到十大寫,但隋煬帝沒有。你再說為了未來好,讓眼下的人活不下去,推翻你也是活該。
第三類是目的好,操作出了問題。比如征討高句麗。中央政權教訓高句麗,這算不得錯誤(當然,也沒有您說的那么偉大,高句麗那時候哪里有力量南下。,但既然打,就應該好好打。隋煬帝好大喜功,出動百萬大軍,就圖一個爽。結果搞得軍糧不及,士兵叫苦連天。他又不肯安撫士兵,甚至做出明明馬上就要攻克城池,卻下令停止進宮的荒悖舉動。兵兇戰危,打仗是國家最慎重的事,你把打仗當兒戲,就是罪大惡極。隋煬帝百萬大軍北伐,損傷慘重,這對國家是最大的罪過。對比下日后唐太宗的進宮,出動兵力不過十萬,而且打下了遼東,即使如此,唐太宗回來還修法源寺懺悔。這就是差距。
第四類則是沒法辯解的。比如弒殺父親,荒淫好色,橫征暴斂,多次下江南奢侈浮華。
總之,對于隋煬帝,現在不必如過去一樣一黑到底,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楊廣對歷史的影響巨大,南北統一是楊廣親自指揮,治理江南十年,使得南朝真正心向大隋!雖是弱冠少年,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楊廣哪里昏庸無度,禍國殃民?千古一帝才對!古代唯一把日本納入朝貢國的朝代,威服四夷,從不對外稱臣納貢,也不靠和親換和平,是最富強的朝代,百姓揚眉吐氣,安居樂業!大運河是楊廣分次分段,用了足足6年時間,大部分是疏通河道,小部分是開挖新河道,工程本身沒有傳說那么夸張!而且大隋百萬大軍也參加了河道建設,百姓有得吃,有得拿,干活肯定比做強盜辛苦得多,但是有部隊一起參與,百姓干勁更足,楊廣能治理好江南,做百姓思想工作,絕對是高手!如果大運河像司馬光說的那樣,死了幾百萬人,還會有人去打高句麗嗎,更不可能有百萬大軍!所以是司馬光在編故事,為了抹黑貶低楊廣而已!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個性最簡單的帝王之一。他于歷史的最大影響,當然是搞垮了當時一統天下的隋朝,若非楊廣“一力操持”,隋朝不至于被唐取代。隋朝天下對其功績、過失進行了評判,很顯然,隋朝二世而亡,他過甚于功,這是拉斷了體制彈性的下場。后人對于隋煬帝的急功近利至于滅國很不理解,只能歸因于其本身的性格缺陷。誠然,隋朝滅國,楊廣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但其父楊堅,亦難辭其咎。
我們對歷朝皇子進行探析,可以發現無論哪個朝代,無論統一中原或是偏安一隅,皇帝很少管繼承者位對太子(世子)之位的競爭。奪嫡之爭,更像是一場考試,全方位地考驗繼承者是否能夠勝任皇帝這個“職位”,只要不鬧到似唐太宗李世民般殺盡兄弟、舉刀逼宮的地步,皇帝多是聽之任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勝者為王,敗者雖非為寇,下場多半不算光鮮,參與競爭者的壓力可想而知。楊廣并非嫡長子,按照封建禮制,他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隋文帝選擇的繼承人,是太子楊勇。楊廣很有些兄弟,如秦王楊俊、蜀王楊秀等,楊勇早死后,楊廣兄弟之間的奪嫡之爭異常激烈。楊廣“百忍”二十余年終成隋煬帝,這隱忍的歲月對其性格當生就重大影響。
楊廣有才嗎?有。他不僅有治國之才,更學富五車,他作《春江花月夜》,有“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日落滄江靜,云散遠山空”,他西巡時作《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后世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隋煬帝集》盛贊其“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意為隋煬帝雖為帝王,在詩文中不作王霸之語,后世帝王相襲,其詩風功不可沒。
隋煬帝治國之才,更高于普通守成之君。楊廣年輕時,隋文帝為鍛其筋骨、筑其威望,以他為帥,以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平陳(開皇八年)。年僅二十歲的楊廣雖然是跟在韓擒虎、賀若弼等一干隋朝名將身后撿功勞,但以其才華,得隋文帝著力培養,成就當是不差。此后,隋文帝以楊廣坐鎮太原,筑長城,練兵丁,擊突厥,大隋北部無憂。
楊廣登基后,舉前人未盡之功,興修大運河,長至五千余里。大運河的興修,對隋王朝,是個極其沉重的負擔,竟到使役婦人,役死者不計其數,深為朝臣詬病——但運河之興修,于后世實是“無本萬利”的買賣。
楊廣興修東都洛陽,權衡四方,為南北的交流帶來極大便利。其實,南北經近四百年的動亂,互相視若仇敵,東都的興建,亦屬勞民傷財,但涵義著實深遠。
南北朝時,科舉已然萌芽,然真正興起,還是利益于楊廣的大力推廣,開科取士,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極其深遠。楊廣以手下秘書省整理典籍,撰《大業律》、《長洲玉鏡》、《區宇圖志》等,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三征高麗,是隋王朝的滑鐵盧,更是楊廣人生的滑鐵盧,此后,楊廣急轉直下,從“夸三皇,超五帝”,成功“轉型”為暴君,乃至于亡國。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