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入選中學教材,并不能作為一個作品好壞的標準,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不是也沒有入中學教材嗎?相反,是一種悲哀。
聞一多先生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說它是中國詩歌史上“以孤篇壓倒全唐”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經典的詩歌又被稱為中國“抒情詩的最好標本”。
未能入選中學必修課本,可能是因為不適合中學生閱讀和理解。詩中的韻律、遣詞造句、結構層次堪稱經典,幼兒園資源網,但是情感描述和抒發同樣特別深邃和真摯,精研細讀之后,很多情感容易融入內心,對年輕的孩子們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這首詩一千年以來研究的人太多,雖然詩歌的造詣較高,受到大家的一直推崇,但是從內容的理解上和解讀上仍不能統一,各有千秋、不盡相同。
《春江花月夜》
首先題目就很美,“春、江、花、月、夜”五個字,也是五種不同的風景和不同的感情寄托,被張若虛用一首詩概括,詩中是一個明月之夜,透過委婉輕妙的詩句,在詩人視角的轉移過程之中,詩中四個段落依次幻化成四幅美麗的畫面。
這月由大到小、由遠及近,凝聚于一輪孤月,引發人們的無窮遐想;用連連發問的方式,以最深情的筆墨,寫出了一幕思婦游子相思圖,把人世間的離愁相思之情渲染得充天塞地,將月光之情、離人之情、詩人之情融成一片。
結語:
雖然聞一多先生視之為“孤篇壓全唐”有些太過,但是確實是一首驚艷千年的好詩。這樣一首情景交融的詩歌,即使未能入選中學生的必修課,絲毫不影響它在古代文化和詩壇中的地位。
個人以為原因是:
1.不符合編者單元編排的標準(或意圖)
因為每個單元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某個主題或文體展開的,示范性較強;而《春江》主題較豐富,不易歸類。
2.作品自身涉及意象過多、意境朦朧、情感復雜,鑒賞起來比較吃力,學生難以掌握[害羞]
首先,非常感謝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以下就是我的原因:
1、經典不代表非學不可,《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是一個堪稱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一首極具美感的古詩!洞航ㄔ乱埂肥怯腥绱烁叩某删,但是與它是否被選入中學必修課本無關,《春江花月夜》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夠理解和感受到它的美。所以如果將《春江花月夜》放到必修課本,那就是強人所難得去學習那么經典的古詩。那這樣就讓古詩背上了“罵名”,就改變了古詩在我們心中的神圣地位。
2、經典放哪里都可以,所謂經典就是像《春江花月夜》這樣被別人稱為不可超越的一種文學藝術。所以《春江花月夜》有它自身的高境界的詩與美,自然也是有自身獨特的魅力所在。不管把《春江花月夜》放到哪里,都可以吸引眾多的學子“競折腰”。而且如果把《春江花月夜》放到必修課本里,更不能體現《春江花月夜》的魅力所在,反而讓人覺得是因為不得不學習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喜歡《春江花月夜》,而不放必修課本更體現了《春江花月夜》名不虛傳的“孤篇壓全唐”之稱。
3、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不一定代表著就符合必修課本選文標準。所以一個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古詩美文,沒有規定一定要選入必修課本。
本文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