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當今教育最流行的理論。
說好說,但做可不好做。老師少講,其目的是讓學生多動,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教師可不是甩手掌柜,需要更高藝術對課堂的引領,做更充分的備課,預設更多的突發狀況和可能。要有導演的天賦,糖糖要有看大片的感覺。對學生不是漫無目的的散養,不同層面的學生 ,要有切實可行的任務,真正練落實練與思考的時效性。
方向正確。需要我們更多的教師,用心拓展,創新發展。
傳統教學一直是老師講授,學生聽講,屬于"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教學模式的效度也是很低的,原因是老師講的太多,無論講得有多好,并不意味著學生學到很多,學得很好,畢竟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現代教學主張把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中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精講精練,誘導學生思考,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能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樂趣,在合作探究中應用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
傳統教育模式和現代教育方法相比,現代理念當然更完美,更科學,更接近教育的人本和人文思想,更能體現教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必須走出傳統教育模式,接受現代教育理念才能很好促進現代教學的有效推進。如果只是狹隘,片面理解為現在老師講的少,讓學生自己多練多思考,顯得老師無用武之地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實質上現代教育理念對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組織駕馭課堂能力,管理學生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學藝術都有更高要求。比起傳統的照本宣科,現代教育對老師的挑戰巨大。作為現在的老師既不能丟掉傳統經典,又要做好一個引導者,引路人,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真的需要動腦筋,需要不斷學習,思考。
我之前上公開課就被教研員批評過。在講漢字演變時,問我為什么不讓孩子講。我說怕學生亂說,講錯了。教研員立馬糾正了我這種錯誤的教學觀:“教師少講是教學的留白藝術!
無獨有偶,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提到,“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并且在他組塊教學的很多案例課上都在實踐,建議可以看看他的公開課或者書籍。
老師少講才有時間給學生
一堂課時間很寶貴,像城區小學的話只有35分鐘,如果老師都把時間占用了,學生發言、練習的時間就少了。
就拿最簡單的書寫教學來舉例子,在低段的課堂中如果我們不利用好時間,孩子回家寫得肯定很糟糕。在課堂上,講再多的筆法、章法,都不如孩子老老實實動筆練習。在他們練的過程中,邊巡視邊糾正錯誤。至于什么書法家的故事之類的,孩子現在可以通過很多信息來獲取,放在晨讀、班會課上講也不耽誤。
在我克制自己少講后,再一次上學區課《揠苗助長》時,我就被一位名師牟原喜表揚了。因為在教寓言故事道理時,我是創設了“他們當禾苗,我當農夫”的情境,邊拔他們,邊讓他們說感受。有個學生叫苦連天:“哎呀,別拔了,我快死了!泵菜破匠Un堂,我們很忌諱這種真情實感,而追求成人化含蓄的表達。
學生多練效果好
像浙江的很多地方小學課堂就有規定,必須要留至少8分鐘的時間做課堂作業。實際上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在學完新知后及時鞏固。
當然練習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精心設計,在課堂上根據知識點呈現出來。
俗話說:“要想學會游泳,必須要先下水!
知識和技能是否學得扎實,還是要通過練習來檢測效果。所以一節課安排練習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學生多思才有進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桌戏蜃泳驼f過學習和思考要相結合,不然只會一知半解。
在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技術很關鍵,簡單的問題少提或者不提,太難的問題講了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懂的也盡量不提,要把和課文相關的問題呈現出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我們經常發現“懶”教師的學生成績反而是最好的,一直扶著學生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可能會造就一批“思維懶漢”。
不過,還是要看你們班學生的學情,如果是基礎不太好,老師的確要多引導才行。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這是課堂教學的必須,這是當前,也是一段時間以來所倡導的“生本課堂”。也可以說在課堂上,老師是配角,學生是主角。
用老教師們的說法就是:老師是老師,學生不是學生。以前是學生聽老師講,現在是老師聽學生講。
以前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而現在的則是引導法、交流法、小組合作法……你可以不按照此方法去做,但是你從此別想拿到優質課證書,即使你教的班級學生成績年年優秀。
所有的知識和問題,老師只是引導者,讓自主去研究、探討、發現,然后成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認為這樣的課堂過分地強調和突出了學生的“作用和地位”,以至于“喧賓奪主”了。但這是那些專家教授所推崇的,他們往哪指,普通的一線教師們就得跟著往哪去,無論你愿不愿意,實際實施起來的可能性有多大,效果如何,但都要硬著頭皮上。
超敏教育認為,現在的課堂改得有些“過分”了,尤其是優質課,離實際的課堂教學越來越遠,缺少實用性,只適合觀賞,更多普通的老師真的學不來、用不上。
教育、課堂需要改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終落腳點,還是重在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以前的被稱為“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到了初中、高中階段,有多少改變?到教室外面聽聽就知道。
應該說,課堂形式變化最大的是小學。這主要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高中,分秒必爭,如果所有的問題、知識,都由學生自主獲得,幼兒園資源網,恐怕課程的進度會拉好遠。
真實的課堂,老師該講的一點兒也沒有少講,一點兒也不能少講。很多的時候,講一遍是不夠的。
學生多練習、多思考是沒有什么異議的,“熟能生巧”,“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生不多練習,就不能有多思考,對于知識掌握不會牢固和長久。
過目不忘的人少之又少。無論學習什么,都要經過勤學苦練,才能成功,“百煉成鋼”就是證明。
說什么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魯迅說:別人喝咖啡的時候,我在工作。
愛迪生說: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其實我認為,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同樣重要的。靈感的產生不是沒有來由的,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也就是說它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可以說沒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
學生自己的多練習和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應該是建立在老師講過之后,學生的練習和思考,可以超越了老師講的速度,但那是課外,不應該是在課堂上。如果老師總是跟著學生跑,不但學生會失去方向,失去動力,老師也會精疲力竭。結果是更累,但收獲卻更少。
教與學,不應該是演戲,而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任何務虛的言行都會以失敗而告終的。
總之,老師該講的一點兒也不能少,學生該練的一定要多練。
本文標簽: